两甲子故事 | 震后十年,愿你一切安好!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
震感影响了大半个中国
69227人遇难
374643人受伤
17923人失踪
让我们难以忘怀的不仅仅是灾难带来的伤痛
也有面对灾难抗震救灾的众志成城
作为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成员,医院随即向安徽省卫生厅和卫生部主动请战,并连夜起草应急预案,5月13日医院召开全院动员大会,部署做好支援震区医疗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同时结合震区医疗救援需要,组建了由5名外科专家胸外科朱晓枫、神经外科凌士营、麻醉科谢志琼、骨科张文志、普外科朱志强、和2名男护士李成太、董桂福组成的抗震救灾医疗救护第一小分队,随时待命。
5月15日,时任副院长凌斌教授带领7名队员,作为安徽省首批抗震救灾医疗队队员奔赴重灾区之一青川,开展医疗救助工作;5月24日,驾驶员孙民赶到青川,为医疗队提供支援。
巨大的落石耸立在狭窄的路上,路面布满裂纹令人悚然,路旁不时经过的疲惫而焦急的行人,让人更深切地体会到天灾面前“生死两茫茫”的巨大伤痛。
震后满目疮痍的灾区
道路塌方、交通堵塞、断水断电、食物短缺、无法安营扎寨……而不断袭来的余震还使大家随时都面临着生命危险。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一人叫苦叫累,没有一人害怕退缩,所有人都在争分夺秒地抢救伤员。
我院抗震救灾医疗队员:谢志琼、董桂福、凌士营、凌斌、朱晓枫、孙民、李成太、张文志、朱志强(从左至右)
难以忘记——
时任副院长凌斌,作为安徽医疗队第一大队队长,忍着腰椎间盘突出的伤痛,在危难关头果敢镇静,以身作则,一方面积极组织大家抢救伤员,一方面时刻考虑队员们的安危。
队中年纪最长的胸外科主任医师朱晓枫,在听到有骨折乡农需要护送时,拿起2瓶矿泉水就钻进了救护车内要求护送,由于路徒坎坷,颠簸不平,他几次吐在车内。
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凌士营,不顾自己双臂晒脱了皮、起了水泡,依然奋战在一线。
骨科主任医师张文志,多次被派往乡村救诊,每次都积极主动,义无反顾。
麻醉科谢志琼,听到伤员痛苦的叫喊,无计可施,将伤员揽在胸前。
普外科主任医师朱志强,面对死神威胁,从容镇静,冲在救援第一线。
护师李成太、董桂福,不仅专业素质过硬,而且承担起了药品、器械、后勤保障等繁杂和需要较强体力的工作。
救护车驾驶员孙民,虽然家中有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顾,虽然妻子忙碌在爱心病房护理岗位无暇顾家,但在听说四川灾区救护车驾驶员缺口非常大时,毅然向组织报名,义无反顾奔赴灾区。
……
医疗队员们正在救治地震伤员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
面对堰塞湖、余震带来的生命威胁,医疗队敢于和死神握手,没有一人退缩,把党和政府的关怀第一时间送到灾区人民和救援官兵身边。他们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医疗条件极为简陋的情况下,出色地完成医疗救援任务,平安返回。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无论你伤得多重,我绝不言放弃。
”这是每一位医疗队员的心声。用真情呼唤垂危的生命,用爱心点燃你们的希望。在灾难中释放的人性光辉,就是战胜灾难的最强大力量!
正如前方医疗队队员董桂福所言,“当我得知医院安排我去灾区救援时,我没有推辞,因为这是一名护理人员的使命。如今我回到医院,时常被人问起在灾区的经历和感悟。我总是淡淡一笑,我没有做出什么伟业,但是我不辱使命。”
地震无情,白衣有爱
医疗队员奋战一线
“后方”同样开展了救治伤员的生命接力
5月25日
根据卫生部(现国家卫健委)、安徽省委、省政府的指示和安排
我院设立“爱心病房”接收了来自四川震区的36名伤员
十年过去了
我们一直在牵挂着他们
不久前,我们联系上了当年在爱心病房度过80岁生日的陈秀琼老人,老人给我们发来了与女儿在花园散步的照片(当年就是她女儿陪伴她在爱心病房),老人如今已经90岁高龄,依然健康。
十年前,在我院爱心病房接受治疗的地震伤员陈秀琼老人及家人与医务人员出院前的合影
陈秀琼老人与女儿散步,老人如今已经90岁高龄,依然健康。
她的女儿刘平秀表示“妈妈八十岁生日遇地震,是安徽省立医院救治好了她。当年省立医院的恩人们还给她庆贺了八十岁生日,十年了,我们全家都感激省立医院的医生护士。此恩难忘,铭记心中!”
十年前因为胫腓骨骨折住进我院爱心病房的付尚兵已经回到了原单位都汶高速做道路监控工作。他给我们发来了近照,表示自己恢复得很好,现在根本看不出曾经受过那么重的伤。他说,“感谢合肥同胞,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有机会还想再回安徽看看。”
十年前,付尚兵在我院接受治疗
即将出院的付尚兵
付尚兵说,“对医生我只有谢谢了,祝他们身体安康,工作顺利,还要注意休息。”
还有那对开饭馆的小夫妻;还有在病房过“六一”儿童节的最小伤员郭磊;还有说回去后要重建家园,开一个农家乐的45床王正芳;还有那位在送别会上真情演唱“天路”感动了在场所有医护人员的大姐…….
十年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没法一一联系上每位伤员,也不希望过多打扰他们正常的生活,惟愿他们一切都好。
我院副院长、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严光,时任爱心病房医疗救治组组长,他为我们回忆分享了我院救治地震伤员的那段难忘的时光以及那时发生的暖人心怀的“小事”。
十
年
十年了,我们不会忘记“5.12”那场特大地震带给国人的灾难,更不会忘记全国人民面对灾难抗震救灾的众志成城,这其中带给人震撼、感动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所发生的一幕幕常常能轻易触动内心深处最敏感的神经。我没有经历过现场救治,但是,我时常会想起我们医院设立“爱心病房” 救治地震伤员的那段时光以及发生在身边的那些 “小事”。这些“小事”算不上惊天动地,在岁月的长河里只是沧海一粟,但是,当你走近的那一刻,同样可以感受到爱的温暖;也许是因为“小事”就发生在一群平凡的医护人员和他们平常的岗位上,也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行为是日复一日的日常所见,“小事”才显得那么真实、自然、暖人心怀,在跨越十年后的今天越发显得珍贵。
汶川地震发生10天后,医院接到了48小时后将接收救治36名伤员的任务,各部门迅速行动起来,腾出干部医学保健中心18楼作为专门救治伤员的“爱心病房”, 组成了由骨科、普外科、胸外科、老年医学科、麻醉科、药剂科、康复理疗科、营养科等学科专家参与的专职医疗救治队伍和一护一患标准配备的护理队伍,确定了各项保障措施,一天的时间,一切工作准备就绪。
爱心病房,就等你们来
从接到第一批伤员到最后全部36名伤员顺利康复出院返回家乡,在整整四十个日日夜夜里,我们与四川伤员一起面对困难,一起迎接挑战,一起共同见证了医护人员的坚守,见证了我们和伤员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决心,感受到皖川人民的一家亲、一份情。
“到了省立医院,我们就是你的亲人”接收伤员的那天早上,医院入口的道路两旁聚集了很多人,道路却是畅通的,路旁有人打出“到了省立医院,我们就是你的亲人”的条幅。爱心病房已经摆上鲜花,整洁一新等待伤员的到来。
负责接送的医护人员早早地准备好了推床在医学保健中心楼下守候,当天医院安排了近60 名医护人员,但是实际来到现场的医护人员超过200人,他们有的是老专家,有的是刚刚下班赶来的年轻医生和护士。记得现场有一名已经退休的外科护士叫仇林英,那天上午早早地来到现场,别人对她说“不需要人手了,回去休息吧”。她却说:“等一会,看看能帮上什么忙,搭把手”。时任急救中心护士长牛娟挤到一张准备接收伤员的推床前,对别人说“让我来,我是急救专科护士,我有经验”。
那天现场人很多,却极为安静,几乎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呈现出一种焦急和不安,大家期盼着伤员早点到来接受救治,也挂念着他们的伤情到底如何?
轻点,再轻点……
时间慢慢到了中午,第一批20名伤员终于送到,大家立即行动起来,搬的、抬的,轻点再轻点……大家迅速而有序地将伤员一一接下,送至病房。8分钟、仅仅8分钟,全部20名伤员就从救护车上顺利转移到18楼爱心病房的病床上。
剪过指甲、擦洗干净,你会舒服些
随后当我走入病房时,在每个病房都看到了相似的场景,护士如家人一般在床边仔细地为伤员擦洗……到家了,你们到家了。
伤员来后的最初几天,病房里的气氛似乎总有一些凝重,他们与我们交流不多,即便是和家属之间也少有话语,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治和照料、病房内摆放的鲜花都不能疗愈伤员们大灾之后的心灵创伤,医生和护士都感到难以走进伤员的内心。整个医疗团队意识到到,在医治身体创伤的同时必须尽快让他们走出灾后的心理阴影。一位护士得知陈秀琼老人即将迎来80岁的生日,爱心病房团队决定给老人一个惊喜。
接收伤员的第四天傍晚,陈秀琼老人的病房里走进了一批医护人员,他们在护士长董桂平的带领下推着插有生日蜡烛的蛋糕,唱着生日快乐歌走到陈秀琼老人的床边。老人先是满脸惊讶,之后很长时间没有说话,眼泪在眼中闪烁。祝福的歌声引来了其他病房的伤员,大家也陆续来到老人床边,一起为陈老献上生日的祝福。歌声冲走了内心的阴霾,祝福唤醒了人们对生活的向往,那一刻我看见了伤员及家属的脸上闪现了难得一见的轻松笑容。之后的一天,老人家告诉我们:“谢谢你们,我今年都80岁了,现在遇到这么大的灾害,以后都不知道怎么样,那天你们给我过生日后,我就想,我还要好好活着,要活到100岁”。
好吃,你就多吃点!
用爱心温暖伤员,让伤员重燃希望成为了爱心病房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工作信念。那时我明白了特鲁多的那句铭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为什么能越过时空,久久地流传在人间,至今熠熠闪光。
从那以后,我们的爱心病房气氛也轻松了许多,逐渐有了欢声笑语,我们与伤员也渐渐成为朋友了,病房门口的爱心墙上开始不断出现伤员及家属用彩纸写的心语和感受。29床的小宋在爱心墙上这样写道:“你们如一缕阳光直射我们的心底,抚平我们的伤痛,驱走我们的寒冷;清清的包河水,你孕育了一群拥有金子般心灵的徽乡儿女,四川人民永远铭记安徽父老的情谊”,20床的伤员在地震中右臂受了伤,他请别人帮忙剪了一张蝴蝶状的彩纸,坚持用左手写出:“在这里我感受到浓郁的爱的气息,我相信在你们的精心照料下,我会很快好起来,谢谢你们。”
理了发,做个清清爽爽的小男子汉(志愿者在为最小的伤员理发)
担心伤员卧床导致便秘,志愿者自费买了蜂蜜挨个在病床分发
其实爱心的传递不仅仅在爱心病房内,在四十天的救治期间,几乎每天都有社会人士自发来到爱心病房,他们有的给伤员送来生活用品和食物,有的赶来慰问,有的要求参加志愿服务。一个退休老奶奶,早上锻炼后特地拿来两箱牛奶交给爱心病房,附上一张纸条“送给四川伤员”。
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同志慰问住院伤员
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同志在慰问住院伤员时曾经说过,前方后方都是救治的战场,战士们在前线救出的伤员不能在我们手上耽搁,必须得到最合理的救治。
36名地震伤员中有12位老人,其中80岁以上5名,均伴有严重的基础疾病。所有伤员仅仅是经过现场急救的初步处理、有的伤口已有感染,其中有2人到来时已经严重感染导致肾功能衰竭。
如何圆满完成对四川地震伤员的医疗救治,需要科学的谋划。考虑到地震灾害的特殊性,医院组织了来自8个学科的15名高年资医生和30名护士组成的爱心病房专职综合救治团队,此外,院内相关学科20名资深专家组成了专家组为救治提供技术支持,这其中有血液科专家王祖贻、心血管专家顾统元、神经外科专家汪业汉等等。
从伤员入院的第一天起,医疗救治工作就有条不紊的开展,为了把救治工作做得更为细致、更加合理有效,每天早晨交班,值班医生打破往常交班只交危重病人的惯例,将36名伤员逐一交班。随后的查房是所有学科的医生包括护士长共同参加的集中查房,集中研究整体治疗方案,每天上下午两次。在爱心病房,创新性开展了多学科诊疗(MDT)、临床药师工作、临床药历实施、早期康复介入等多项科学救治措施,以科学、规范、细致的工作态度换来了不易的成绩:
重新站起来了
看我恢复的怎么样?
我要努力站起来
入院第一周完成全部骨科手术;
所有伤员术后均无感染;
所有伤员在住院期间未出现新的并发症;
所有伤员均实施早期康复;
安徽省第一名伤员治愈返川;
医院成为省内第一家完成全部伤员救治的医院……
终于要出院回家了,要坚定信心,努力生活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
谈不上惊世之举,算不上创世之作,而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伤员那份至诚和对职业的坚守支撑起伤员伤愈的脊梁,用爱和责任书写出了皖川之间友爱的乐章。他们中有:
没有时间照顾即将参加高考的儿子的骨科主任医师方诗元;
高烧坚守在工作岗位的护士长董桂平;
每天都要到床边指导并辅助每一位伤员进行康复的康复科主任倪朝民;
那位担心伤员卧床导致便秘,自费购买蜂蜜挨个在病床分发的志愿者;
那个经常给伤员剪指甲、长着一颗虎牙已经想不起名字的护士….
随着治疗工作逐渐进入尾声,有的同志提出,伤员来到安徽后一直住在医院,能否带他们出去看看合肥。但是也有同志担心外出会给伤员带来不便,因为当时许多市民都知道有四川伤员在合肥接受救治,社会关注程度高。时任团委书记高敏提出,由团委负责组织车辆、安排陪同服务人员、联系相关景区,组织合肥一日游。接下来就是精心设计路线,安排景点,志愿者一对一负责全程照料,周到的安排各个节点的注意事项。
我们出发游览合肥啦!
游览包公祠
年龄最小的伤员在徽园玩得兴起
那天虽然下着蒙蒙细雨,但大家兴致不减,有一位右下肢骨折的伤员说:“我不下车了,太麻烦了。”但是志愿者们坚持把他从车上抱上抱下,不落下一个景点。
我没有陪他们外出游玩,但是他们回来的时候,老远就在走廊的那头听见他们的欢声笑语,回来后他们给我看各自用手机拍的照片,还对我说:“你们到四川来耍,那时我给你们当导游。”
我们无法阻止天灾的发生,无法阻止灾难的无情,但是我们有爱心,我们有众志成城的力量,让灾难不再恐怖,让生命重燃希望,让人生重获意义。
我们大多是平凡的人,但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平凡而淡漠从事的职业。我们每个人的能力有限,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忽略了给他人提供帮助。当爱注入心间,平凡的人也会产生不平凡的力量,如溪流润物无声,我们的岗位就会焕发生命的光辉。
爱心病房医护人员合影
在汶川地震十周年、医院建院120周年之际,
回顾那段惊心动魄又温暖人心的难忘岁月,
是为了将不畏艰险、勇于拼搏、
敢于担当、敢于胜利的省医精神
镌刻在心头、融入你我血液,
更是为了激励中国科大附一院人永葆医者本色,
不断超越自我,
为守护人民群众的健康、
为健康中国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我与省医”的120个故事
征集活动还在持续进行中
请将你在省医的经历、
对恩师前辈的点滴回忆、
与省医有关的故事等
告诉我们
期待你与我们分享心底那份独特的记忆
▲活动参与方式
策划 / 胡礼源 方萍 主编 / 许秀文 方萍 责编 / 程玉涵 方雯 供稿 / 严光 宣传科 供图 / 黄歆 方萍 刘平秀 付尚兵
主办单位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平台建设及技术支持 / 安徽新媒体集团